个人介绍
董武诚
博士,讲师,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学校派驻册亨县、望谟县工作队队长,册亨县冗渡镇观音村驻村第一书记。
&苍产蝉辫;冗渡镇观音村,是少数民族村寨,下辖10个村民小组,633户2684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去观音村的那天,望着崎岖的山路,我仿佛看到了横亘的重重困难。然而,村干部热情的笑脸、家人那鼓励的目光以及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我渐渐温暖起来。
&苍产蝉辫;第一天走村入户时,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将我迎进屋里。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和善的笑容,嘴里不停地说着:“孩子,来,喝水!”那一刻,我心中的紧张感减轻了许多。交谈中,我了解到村子里的一些情况,也感受到村民们的淳朴与善良。
&苍产蝉辫;我学的是社会学,深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道理。为了真正了解观音村的情况,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开启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走访之旅。

&苍产蝉辫;我们穿梭在各个村民小组之间,每到一户人家,都会与老乡交谈。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但眼神中却透着坚毅。当问到最大的愿望时,老乡们说希望能有一个好的产业,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听完他们的话,我深感责任重大。

&苍产蝉辫;在走访中,我了解到村里没有特色主导产业,乡村建设和治理都存在短板。
&苍产蝉辫;回到村委会,每到夜晚,我都会在台灯下翻阅“千万工程”的优秀案例和《江村经济》等着作。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是一把把钥匙,逐渐为我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大门。我结合观音村实际情况,反复思考着如何建设、如何治理,终于找到了工作思路。
&苍产蝉辫;观音村零散种植的蜂糖李,果苗质量差,缺乏技术支持,导致品质和产量都很低。2023年7月,我决定改变这一切,带着党员干部和各组组长赴六马镇考察。我向当地龙头公司负责人详细咨询了蜂糖李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回村后,我大力推广该项产业,积极协调村合作社与六马蜂糖李龙头公司达成合作。

&苍产蝉辫;其间,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不少村民担心种植有风险,不愿意参与。我多次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大家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起来。经过努力,全村蜂糖李种植面积从原有的50余亩发展到500余亩,并得到《贵州日报》《黔西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成为“一村一特”特色主导产业,村民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苍产蝉辫;观音村种植的本地玉米价格低廉,是村民们最微薄的收入来源。这一直是我心中的牵挂。2024年1月,我多方打听,了解到我校药学院李伟忠教授在玉米种植方面颇有经验。

&苍产蝉辫;于是,我邀请李老师到观音村指导。试种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到试验地,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5月初,当那一株株黑色、彩色、黄色的甜糯玉米在试验地里茁壮成长时,村民们纷纷围过来,赞叹道:“董书记,这个包谷好吃,个头也大,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苍产蝉辫;今年1月,我免费为村民发放甜糯玉米种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0余亩,该经验还推广到了其他村寨。我还探索将甜糯玉米与蜂糖李相结合的种植模式。看着贵州蜂糖李与山西玉米“牵手”成功,我心中满是喜悦。
&苍产蝉辫;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观音村迎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6月,180万元的省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项目顺利落地观音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全村600余人次投工投劳。记得当时因无地方建设“积分超市”而一筹莫展,村里一位老大爷果断将自己的老房屋捐给了村委会。他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的好事,我虽然能力小,但也想出一份力!”,我心中充满感动。

&苍产蝉辫;12月初,项目高质量完工。村里的污水不再横流,房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猪圈牛圈鸡圈管理科学,不再散发异味;闲置土地变成了小菜园和小果园。我编制了观音村“十要十不要”村规民约,建立“李?享议事园”,建设“积分超市”……。2025年1月,观音村荣获“黔西南州2024年乡村振兴示范行政村”称号。《农民日报》也对观音村的“蜕变”进行了报道。观音村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苍产蝉辫;回顾这两年,我脚踩泥土,感受着土地的温度;仰望星空,怀揣着对未来乡村的憧憬。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成长,更从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通讯员:董武诚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