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梁启君
工程师,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科职工,学校派驻册亨县双江镇坝麦村第一书记。
告别高楼林立的城市,第一次踏上双江镇坝麦村时,我的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慨。记忆中贫困村的破败景象,与眼前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砖砌新房错落有致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一刻,我对党的脱贫攻坚成果有了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
教育帮扶是开启乡村未来的钥匙。初到村里,在熟悉村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孩子十六七岁初中一毕业就早早加入到外出务工的大潮中。
基于此,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经过商议,启动了“点亮未来·金秋助学”活动。我们通过入户走访积极宣传国家的教育帮扶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出现辍学情况;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帮助申请教育资助、助学贷款等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为了鼓励孩子爱学上学,我利用工作经费建立助学基金并制定统一标准。2023年,为我村被高校录取的12名准大学生发放助学金4900元。
令人感动的是,单位领导来村调研时对我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后经一附院党委商议,帮扶期间由医院提供资金持续开展助学活动,以便于我们能够节约下工作经费投入到其他群众需要的方面,且资助标准有了大幅提高。2024年,我村考取大专及以上的6名学子均获得资助。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熟悉村情后,我发现村民就医有三个“老大难”:看病难、报销繁、观念旧。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国家的医疗帮扶政策,积极动员群众参加合作医疗,降低因病返贫的风险。充分利用一附院医疗资源,组织相关专家下乡义诊,使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省城大医院专家的服务。

除了送医送药,我们还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专家们现场让群众体验了针灸、耳穴疗法等中医技法,在宣传中医文化的同时,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柱。2023年,在农业农村专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根据村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政府的产业规划,和群众共商,确定以艾纳香为主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
一开始,不少群众持观望态度。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动员,在种植艾纳香500元/亩惠农政策的加持下,十余户群众种植了近三百亩的艾纳香。第一年下来,艾草粉价格喜人,乡亲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种植户黄大哥告诉我,“梁书记,这艾纳香真是比原来种其他的强多了。我种了30亩,今年得了十来万,明年我准备加把劲,再扩大个30亩。”群众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两年下来,坝麦村艾纳香种植面积已达千余亩,按当前市场价格,每亩每年可为群众创造收入4000元,渐成规模,初见成效。有了产业,群众就能在家赚到钱,回村参与到中草药种植产业中的人多了起来。
其间,我们利用政府相关惠农政策,共为120余户群众申请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近140万元。对于外出务工的,也申请到就业帮扶资金22万余元。通过多措并举,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有效为群众增收。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却成了短板。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夜晚出行不便和去田间地头没路走。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协商后,最终向县环保局申请到农村靓丽工程资金20万元,为8个村民组10个自然村寨安装太阳能路灯76盏。不少群众高兴地说,“以前天一黑寨子也黑,大家只能各回各家。现在天黑了但路亮了,晚上乘个凉大家坐着摆个白(聊天),生活越来越惬意了。” 路灯不仅照亮了村庄,也温暖了每个村民的心。
与路灯同步推进的,是我争取到12万元资金修筑的3公里产业路。在修路过程中,群众积极参与,都觉得这不仅仅是通向田间地头方便发展生产的产业路,更是通向美好明天的致富路。

一次驻村,一生情怀。驻村这两年,我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冷冰冰的任务堆砌,而是用真心铺就的幸福长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只要我们与人民同行,这方山水必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通讯员:梁启君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