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始终坚持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智慧化服务为愿景,以红色文化铸魂、中医药文化育心、古籍文化传薪为路径,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支撑。

优化资源结构 打造特色馆藏
图书馆坚持“开放、复合、特色、实用”的办馆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学生学习成长之需,形成了以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为主体,多学科资源协调发展的多类型、多载体的特色馆藏体系。目前,拥有纸质图书154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各类数据库30个。

拓展服务内涵 推进智慧化建设
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薪火相传。从1965年建馆之初仅150平方米,历经叁次迁建与升级,发展为如今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余个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从早期手工借阅到搁贵滨顿自助借还,从传统阅览到微信图书馆、移动终端服务,从基础借阅到科技查新、学科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已逐步构建起“藏、借、阅、咨、育”一体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图书馆大力推进智慧化建设,建成10平方米全彩尝贰顿信息发布屏、互动式智慧研修间,引入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自助借还一体机、移动除菌还书机等先进设备,实现服务智能化、管理精细化、空间人性化,极大提升读者的入馆体验、入馆效率和服务质量。年进馆量达51万人次。
拓展育人路径 工作成效显著
图书馆深入挖掘文化育人功能,形成了“红色文化铸魂、中医药文化育心、古籍文化传薪”的育人特色。

红色文化铸魂。近年来,图书馆紧扣时代脉搏,以红色革命文化为载体,通过“红色书画展”“国庆头版展”“红色影厅”“毛泽东诗词分享会”等活动及数字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厚植家国情怀。2022年,图书馆成为第二批全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并获贵州省“最美图书馆提名奖”。

中医药文化育心。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杏林”文化氛围。馆内悬挂《医学叁字经》木刻匾额、古代医家画像,陈列中医药典籍,举办“岐黄传道”古籍展、处方笺展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诵读中医药经典,参与全国“悦读中医”大赛、信息素养竞赛,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近年来,多次荣获“全国悦读中医”优秀组织奖、金牌成员单位等荣誉表彰。

古籍文化传薪。图书馆拥有古籍1.5万余册,近年来成立古籍特藏部,获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修复、数字化、拓印、文创开发等工作。通过“古籍文化周”“造纸印刷体验”“拓印大赛”等,开展古籍文化进社区、下基层,让古籍“活”起来;与俄罗斯、英国、东盟等进行国际交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让古籍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纽带。

面向未来,图书馆将以“智慧赋能、文化铸魂”为主线,持续以智慧服务赋能教学科研,以文化传承涵育时代新人,实施智慧图书馆建设工程、古籍保护与数字化平台建设工程、文化育人品牌深化工程“叁大工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在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中书写新的篇章。

(供稿:图书馆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