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叁十五年,实验动物研究所始终秉持“创新发展、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宗旨,从单一教学辅助部门成长为集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区域重要平台,是国家实验小型猪种质资源原种保存地、贵州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服务平台、贵州小型猪生产及公共应用平台。
因需而立 乘势而兴
实验动物研究所前身为贵阳中医学院院务处动物室,始建于1990年。2010年至2020年间,学校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动物房改扩建工程,建成厂笔贵级大、小鼠生产单元及普通级兔、豚鼠和小型猪设施,获得实验动物生产与使用许可证,并配套建设遗传质量、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实验室,依法依规生产标准化实验动物和规范化开展动物实验。2021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实验动物学”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叁家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实现学科建设重大突破。

多点突破 全面跃升
服务能力跨越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所年均供应小鼠、大鼠、豚鼠、兔、小型猪等实验动物和牛蛙等实验用动物达3万余只及其相关材料;为近100项课题组提供动物实验服务,无偿提供实验室培训、咨询及指导,为全校教学与科研强有力的支撑。

专业科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首届实验动物学本科专业70名学生入学。动研所深化校企合作,携手熠品(贵阳)质量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精心构建“校内—校外—公司”叁级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同行学校,启动农业出版社实验动物学专业规划教材编写工程,深度参与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推进教材建设,持续推动课程、教材与教学团队协同发展。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近年来,动研所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7项,总经费300余万元;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其中厂颁滨论文27篇;获批省级科研平台4个;荣获“中国实验动物学会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叁等奖;2022年主办贵州省首届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2025年承办第十五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人才队伍持续优化。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博士8人。先后选派教师赴贵州大学进修、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及教学能力提升训练营;选派青年骨干赴册亨县秧坝镇驻村帮扶,“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继续教育与社会服务成效显着。自2023年荣获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继续教育基地资质以来,动研所举办3次全国性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技术等级与规范化培训,吸引来自北京、重庆、上海等地近200名学员参加,辐射效应持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动研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贵州从江香猪进行实验动物化研究,原创培育的实验动物新品种贵州小型猪,系我国最早培育成功的实验小型猪品种之一。多年来,为我省及我国西南地区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人类疾病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动物服务,支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学研究40余项。
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
立足新起点,实验动物研究所将聚焦“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建设目标,持续优化动物房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强化社会服务,建设设施先进、管理规范、技术领先、团队精干的区域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为贵州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实验动物研究所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